经济与管理

  • 高新技术企业区域合作网络化研究——以珠三角为例

    陈嘉琪;王方方;叶钲;

    借鉴社会网络分析法,以珠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对象,构建城市高新技术企业区域合作网络,尝试分析区域内部城市高新企业合作特征。结果表明:从整体网络特征来看,珠三角城市群内部存在普遍联系,其中深圳、佛山占据主导地位,广州占据核心主导地位;从网络中心性分析来看,在高新技术企业网络联系中,广州、深圳、东莞对其他城市具有较强的支配力和控制力,其中,广州和深圳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处于网络边缘地带的肇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为落后,面临被“孤立”的风险;从凝聚子群分析看,珠三角地区初步形成了以广州、佛山和惠州、珠海以及东莞为核心的多中心且结构稳定的凝聚子群状态。

    2025年S1期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7K]
  • 以区域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孙兆刚;王晶晶;

    区域高质量发展表现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治理能力、生态保护、社会公平发展和文化建设等,各方面发展既具有内在协调性又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需要。从区域高质量发展出发,分析了中国式现代化身与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结构、功能和演化,剖析了这一系统完整和逻辑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

    2025年S1期 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6K]
  • 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社会救助政策职能嬗变、现实困境与出路

    丁秋阳;赵昊骧;

    “三农”问题历来被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在实现全面小康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的背景下,传统农村社会救助工作的职能与内涵发生了转变。由于农村社会救助工作的对象从过去的绝对贫困群体转为相对贫困群体,因而农村社会救助政策执行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问题。有鉴于此,从实际出发,总结了对象识别难、资金统筹乱、救助方式寡以及城乡差距大四点突出问题,并结合实际提出科学的可行性建议,以期助力乡村振兴战略,为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做贡献。

    2025年S1期 9-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4K]
  • 健康类量化自我的参与与退出:一个系统性文献综述

    孔栋;朱艳晓;展书静;

    从健康类量化自我用户的初始参与、中断或停止、持续参与三个方面对发表在CSSCI(含扩展板)、SSCI、SCI期刊上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和梳理,发现现有文献主要探讨了用户对健康类量化自我的初始参与动机和影响因素、中断原因和参与障碍以及持续参与动机和影响因素等。为促使用户更好地参与量化自我,未来研究的着力点可放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进一步丰富针对初始参与和持续参与社会维度影响因素的研究;二是探索完善用户中断或退出的预测及干预研究;三是深入探究初始参与与持续参与影响因素的差异。

    2025年S1期 1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7K]
  • 基于成熟度模型的生产运营数字化转型策略研究

    孙德厂;王军强;贾利;王新阳;

    构建面向生产运营领域的成熟度模型,涉及研发管理、生产管理、销售管理、物料管理、客户服务5个能力域,细分为17个能力子域,并采用63个相关数字化技术指标进行测度;权重设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的客观赋权方法。将开发的成熟度模型和评价方法在企业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具有较好的可行性,能够客观反映业当前的数字化转型成熟度,提出的转型策略也较为中肯。

    2025年S1期 15-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3K]
  • 基于“钉钉”信息化管理平台的评价体系研究初探——以中国民航飞行学院A学院为例

    邢一龙;霍宁波;干瑞杰;李劲;

    以“钉钉”信息化平台在学生日常管理中的应用为例,建立评价体系,从多维度确立了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根据收集各指标的调查数据分析了评价结果。研究表明,应用融合指标权重最大,是考虑引入信息化平台的主要内容;信息化应用与生活制度融合较好;在平台建设指标中,模块的拓展性受认可度最高;在用户体验指标中,安全性满意度最高。最后,根据评价体系的总体要求提出了以“需求导向“”特色引领“”标准推动”为发展方向的评价体系建设建议。

    2025年S1期 18-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9K]
  • 无人机在消防救援领域的规模应用与发展前景

    申昶;

    无人机技术不断进步,已在多领域广泛应用。消防救援部门近年来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自身的无人机应用体系。阐述其技术特点,总结多领域应用,提出消防救援应用场景,分析现存问题,展望未来前景。

    2025年S1期 2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7K]
  • 红色文化短视频传播的现状及策略——以河南为例

    丁晨雨;汤洁娟;

    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当下,短视频已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河南红色文化短视频传播存在内容同质化、传播渠道单一、受众参与度不高及专业人才短缺等困境。从创新内容创作、拓展传播渠道、增强受众互动及培养专业人才四个维度提出应对策略,提升河南红色文化短视频传播效果,促进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

    2025年S1期 25-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7K]
  • 商业保险公司参与社会医疗保险欺诈治理初探

    王卫国;

    随着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不断完善和覆盖面的扩大,医疗保险欺诈问题日益凸显。商业保险公司作为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其在医疗保险欺诈治理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剖析医疗保险欺诈的现状及特点,借鉴国内外相关治理经验,全面探讨商业保险公司参与医疗保险欺诈治理的优势、挑战与应对策略,旨在为促进医疗保险欺诈治理工作完善、保障医保体系稳定运行提供有益参考。

    2025年S1期 28-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6K]
  • 图书馆知识价值共创平台:模型与策略——基于对知识付费的SWOT分析

    白清礼;史伟衡;白茹;

    基于SWOT分析,发现知识付费具有多元产品矩阵、适配用户需求、高效产品营销、良性知识生态等内部优势,存在内容同质化、竞争壁垒不高、扰乱认知结构、产品定价不当等内部劣势,拥有AI技术赋能、终身学习趋势、消费理念升级、多模态内容融合等外部机遇,面临创作版权保护、数据泄露风险、开源产品替代、市场需求饱和等外部威胁。基于此,提出知识付费价值交换理念下的图书馆知识价值共创平台构建策略。

    2025年S1期 3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0K]
  • 融合与冲突:公共图书馆发展中的“奇美拉”现象及改善路径

    宋智翔;

    简述“奇美拉”现象产生的矛盾在公共图书馆的具体体现,以及发展过程中的主要思维误区,并列举案例加以佐证。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改善路径,期望能够减少盲目融合创新带来的弊端,为公共图书馆的长远发展提供借鉴。

    2025年S1期 34-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9K]
  • 信息资源管理学核心期刊参考文献计量分析(2012—2022年)——以D刊为例

    李玥;史伟衡;张珊珊;

    以信息资源管理学核心期刊D刊为数据来源,收集了2012年至2022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中的参考文献,并进行了计量研究,对非网络参考文献以及网络参考文献的格式规范进行总结分析,同时对网络文献中的网址有效性进行验证,对比分析了参考文献中的外文文献与译文以及直接引证与间接引证,提出了将古籍参考文献标识单列、规范选取和引用网络文献、增加外文文献引用以及重视直接引证等建议。

    2025年S1期 37-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0K]
  • 公司员工培训体系构建——以NS公司为例

    葛瑞波;李敏;孙传军;

    围绕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培训体系的构建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借鉴国内外前沿的培训理论,从公司的培训现状分析入手,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进而通过建立培训需求体系、课程体系、内训师体系、支持体系及培训效果评价体系来构建系统集成的培训体系。企业培训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运用系统化的思维,全面设计和优化培训的各个环节,才能全面提升企业的培训水平,进而对企业的整体效益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025年S1期 40-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1K]
  • 特高压输电线路状态监测装置安装与应用

    赵天浩;高国祥;

    随着特高压技术的发展,特高压输电线路状态监测装置的正确安装和使用已成为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保障。对状态监测装置的简要结构、线路运行情况、装置使用范围和安装方法进行探讨,分析目前监测装置安装存在的难点,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相关措施和建议,以期提高输电线路的安全稳定运行水平,有效预防事故的发生,最终提升电网的运行效率。

    2025年S1期 43-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4K]

高等教育

  • 当代大学生身心健康关键影响因素分析及改善策略

    王秀红;李嘉勋;李凯瑞;卢奕霖;王宗轩;

    通过调整单个因素及组合因素的参数值,明确了不同时间段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关键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改善策略:在大学生涯的起始阶段,建议加强家校联动,增进双方沟通,通过丰富大学生活内容等方式提高学生参与大学生活的趣味性和积极性;在大学生涯的后半段,应推动大学生就业多元化,引导其进行合理的职业选择,同时合理疏导家庭对大学生的过高期望。

    2025年S1期 47-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9K]
  • 智慧民航建设背景下交通运输类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途径探索

    孟斌;路娜;李广春;

    针对未来智慧民航领域产生的新业态、新模式,围绕民航交通运输类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展开探索,在明确人才培养定位的基础上,通过塑造“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深化“产教学研创”五位一体的融合培养机制等一系列举措,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进行有机衔接,以提升民航交通运输类新工科人才的综合素养和培养质量。

    2025年S1期 50-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1K]
  • 基于自主性引导机制的大学生创新素质培育体系构建

    周青;余建国;李欣怡;张鑫宇;张敬轩;

    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结合问卷数据与统计分析方法,探讨影响学生创新素质的多重因素。结果表明,大学生创新素质培育体系是一个以激发学生内生动力为主要目标,以学生创新有意识、有意愿、有方法、有目标为评价标准的系统工程。其中,科学合理的实践环节能激发学生创新自主性,在培育体系构建中居核心地位。另外,社会生态与学生自我效能感提升对创新素质培养也有显著作用。

    2025年S1期 54-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6K]
  •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学业预警机制的探索

    李新平;

    运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以及问卷调查法,对高校现行学业预警机制展开研究发现,当前学业预警存在全员参与度不足、全过程跟踪不连贯、全方位协同性欠缺等问题,继而提出构建融入“三全育人”理念的高校学业预警机制优化策略:强化全员育人意识、完善全过程预警流程、加强全方位资源整合,以期提高学业预警机制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助力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2025年S1期 58-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3K]
  • 红旗渠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推进路径

    段玲玲;田雪;史文佳;

    紧密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育根本问题,阐释红旗渠精神的科学内涵,融入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价值,从课程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网络育人四个层面提出红旗渠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践路径,以此推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提升。

    2025年S1期 6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8K]
  • 数字化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价值和路径

    张聚强;崔节虎;

    红色文化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红色基因和血脉,是一种宝贵的思政教育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思政育人价值。当前,数字化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方面还存在着缺乏顶层设计、缺乏深度挖掘、缺乏技术创新等问题。高校应充分利用好数字技术,把握好思政育人规律,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开拓挖掘新度、数字技术赋能等举措,构建出“数字化+红色文化资源+高校思政”思政育人新模式,形成思政育人新局面,这对于深度挖掘红色文化的当代价值、丰富高校思政育人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25年S1期 64-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7K]
  • 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教师的职业焦虑与消解

    宁艳;魏林;

    生成式人工智能不仅改变了传统教育模式,还引发了高校教师的职业焦虑。采用扎根理论等方法,剖析AI背景下高校教师的职业焦虑表现及影响因素。焦虑表现有:职业焦虑、角色焦虑、技术焦虑、AI融入教学焦虑和教育伦理焦虑等。影响焦虑的原因主要是:技术迭代、教师数字素养、自我效能和环境支持,并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了因素之间的关系。最后从政府、学校、教师三个层面提出了消解焦虑的策略。

    2025年S1期 67-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8K]
  • 产教融合与科教融汇背景下机器人工程专业核心课程改革

    焦阳;彭勃;史岳鹏;

    以某省本科高校机器人工程专业核心课程《机器人驱动与运动控制》的课程建设为切入点,进行了产教融汇与科教融汇背景下的智慧教学思路与方法的改革研究。通过优化智慧教学团队,创新实施了“课堂—实验—项目—竞赛—工厂—仿真”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了立体化教学资源体系,并建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元化评价体系。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出版了相关课程教材,还提升了学生培养质量,该课程被立项为省级在线开放课程,并认定为省级一流课程。

    2025年S1期 70-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7K]
  • 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课程的思政教育设计与实现路径

    姚爱科;郭妍;丁怡露;焦梦圆;

    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以及培养全面发展专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但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课程思政教育的融合还存在课程内容与思政教育契合度不足、教学方法与思政教育要求存在差距、教学资源支持不够等问题。基于此,提出了具体的实现路径,包括在教学内容中充分融入思政教育元素、紧密结合思政教育趋势的教学理念以及注重体现思政教育效果的教学方法。此外,运用CIPP评价体系,以及问卷调查、同行评审、案例分析和数据分析在内的评价工具与方法,从而实现课程思政持续改进的反馈机制。

    2025年S1期 73-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2K]
  • 人工智能时代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构建

    郭银玲;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翻译行业、市场以及教育教学等领域的广泛应用,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正在经历历史性变革。探讨了人工智能时代翻译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其面临的挑战,提出了构建满足人工智能时代需求的翻译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基本策略与创新路径,旨在为培养具有跨学科知识、创新意识、技术能力和职业竞争力的有特色、较高端的翻译人才提供启迪与参考。

    2025年S1期 77-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7K]
  • 地方航空航天类高校本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张昕喆;王晓璐;张超;代君;陈灿;

    通过对比分析部属航空航天类高校与地方航空航天类高校在本研一体化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差异,针对地方高校存在的培养目标衔接断层、课程体系连贯性欠缺、师资队伍产学研协同不足等核心问题,构建地方高校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专业一体化的本研贯通式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通过整合高校、企业及行业资源,形成“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的深度融合闭环,系统性破解本研教育衔接不畅、产教融合薄弱等瓶颈问题,为地方航空航天类院校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参考价值。

    2025年S1期 80-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0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