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内在逻辑、实现路径及其时代意义

    孙云;张新宇;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凸显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战略地位。物质文明是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而精神文明则是塑造社会风貌、引领文化发展方向的灵魂所在,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双轮驱动。只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内在逻辑相协调,才能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步发展,也才能彰显其重要的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

    2025年01期 v.44;No.206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9K]
  • 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视角下的舆论监督探析

    李晓敏;傅丹萍;海小云;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的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已成为时代的必然要求。作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舆论监督具有广泛性和高效性的特点,能够促进政策和制度的改进,同时也对国家治理体系起到“鲇鱼效应”,激发社会的活力。在具体实施中,应端正对舆论、舆情的态度,保持坚定的制度自信,创建专业化的舆情管理部门,培养适应现代新闻舆论发展形势的专门人才,并完善网络空间法律制度,以更好地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

    2025年01期 v.44;No.206 6-1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4K]

新质生产力与产业经济

  • 农业新质生产力对农民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

    郝爱民;崔思冰;

    基于马克思生产力要素理论和2012—2022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对农民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研究得出如下结论:一是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能够显著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的实现;二是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对农民共同富裕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西部地区和粮食主产区驱动作用最为显著;三是农业新质生产力对农民共同富裕的影响是非线性的,存在基于数字普惠金融的双重门槛效应。据此提出了做好顶层设计、制定差异化发展措施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加大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支持力度等建议,以期加快农民共同富裕实现的进程。

    2025年01期 v.44;No.206 12-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9K]
  • 数字乡村建设、农村劳动者与农业新质生产力

    万举;赵明霞;

    实现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转变,亟须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数字乡村建设作为重要的新型引擎,通过完善农村数智基础环境、重构乡村要素配置以及促进乡村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等途径,为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在此过程中的劳动者角色尤为关键,劳动者不仅是新技术、新模式的直接承载者和实践者,更是乡村社会经济结构变革的主体力量。通过促进数据整合以优化人力资本、创新教育体制来强化劳动者再培养、保障劳动者权益以吸引社会资本流入、培育创新人才以促进科技成果转换、加强人机协作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等措施,培育并提升农业新质生产力,构建更加智能、高效、可持续的农业生态系统,稳步踏上农业强国之路。

    2025年01期 v.44;No.206 2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5K]
  • 农业新质生产力对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机制研究

    冯英杰;任歆钰;

    促进农业低碳绿色转型是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基于2011年到2021年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农业新质生产力对于农业碳排放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提升有利于农业碳排放强度的下降,同时,通过加强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能够间接强化这种减排效果。进一步分析发现,政府财政支农水平的上升会强化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碳减排效应;农业新质生产力在适当的农地经营规模下可以有效地降低农业碳排放强度,而当农地经营规模超过一定范围时,出现了增碳效应。基于此,提出要推进农业新质生产力稳步提升,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科学控制农地经营规模等建议。

    2025年01期 v.44;No.206 29-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0K]

诗经·郑风

  • 从《诗经·郑风》看郑国手工业文明

    路沥云;

    郑国社会经济繁荣,手工业技术水平在列国中处于前列。依据《诗经·郑风》等文献记载和考古学的相互印证,详细论述了郑国在建筑业、青铜业、玉器制造业、纺织业、印染业、皮革加工业等方面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就,再现了郑国手工业昔日的辉煌。

    2025年01期 v.44;No.206 40-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9K]

历史文化

  • 中荷初识与明朝对荷方略之粗定

    庞乃明;

    荷兰是新航路开辟后与明代中国直接交往的第三个欧洲国家。明朝万历时期,荷兰人首航中国,其间四次进入广东、福建沿海,希望与中国建立更加直接的贸易关系。因为荷兰殖民者武力进犯澳门,肆意侵占澎湖列岛,晚明中国人目睹或强烈感受到“红毛夷”的坚船利炮和贸易决心,对他们形成以负面为主的最初认知。在此认知基础上,万历朝野特别是福建方面密集讨论对荷政策和措施,通过对形势的认真评估与利弊的全面权衡,福建方面最终出台暂不开放和不用武力的应对方案,明朝最初之对荷方略大体确定下来。万历时期之对荷认知是明人荷兰观形成的第一阶段,其间凝聚的对荷共识以及由此引领的对荷外交方略,对当时和其后一个时期中荷关系的发展演变具有特殊意义。

    2025年01期 v.44;No.206 45-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2K]
  • 抗日战争时期豫北新乡地区教育述评

    苏全有;李飞涛;

    抗日战争前夕及初期,豫北新乡地区各县的教育已有一定程度的发展。鉴于社会经济及自然条件的差异,各县之间的教育发展水平差距较大,总体来讲,学校教育普遍优于社会教育。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尤其是新乡地区沦陷之后,大部分县份的学校教育遭到了毁灭性打击,不少县份只得采取临时措施来救济流亡失学青年。为加强对当地人民的控制,日伪纷纷成立新民社会教育机构,将其作为进行奴化宣传的喉舌。这些机构进行有利于日伪的奴化教育,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对此,各县教育当局极少能够展开有力的反击,只能通过派员打入伪校、创办报刊、设立补习班以及民众夜校等手段,来启迪民智,对成人教育进行补救。在日伪奴化教育思想泛滥之时,新乡地区部分县份的教育当局以爱国主义为利器,通过印发宣传品、派遣忠诚师资控制伪校、成立宣传巡回队以及纠正奴化教材等手段,展开了防范日伪奴化教育的工作,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效。

    2025年01期 v.44;No.206 54-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3K]
  • 新中国初期广东省反走私政策的演变(1949—1956)

    王薇;任同芹;

    新中国成立初期,广东省走私猖獗,呈现出路线庞杂、参与者众多、走私物品种类繁多等特点,危害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为有效应对走私,广东省在1949年至1951年期间,积极探索并优化反走私政策,包括制定相关法律和加强缉私检查。到了1952年至1956年,反走私政策覆盖面更广,广东海关抓住货运、旅检两个缉私重点,开展群众动员、优化缉私策略,反走私成效显著。1949年至1956年间,广东省反走私政策不仅有效遏制了走私活动,还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依靠和动员人民群众参与国家治理的智慧与策略。

    2025年01期 v.44;No.206 63-68+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5K]
  • 从历史剧批评看何其芳的“古为今用”观

    张宇;张乾坤;

    在20世纪60年代对历史剧的批评中,何其芳始终秉持着“古为今用”的观点,即在对作品人物进行阶级分析的前提下,利用历史题材为人民群众的现实斗争服务;在符合历史真实,反映历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合理进行艺术虚构,使作品既真实又具有艺术感染力。这一观点的形成,一方面是何其芳个人思想和艺术追求的转变,另一方面是时代背景与文艺政策的规约。何其芳早期的戏剧创作与其戏剧批评所持观点具有较大的差异,体现出唯美主义向革命现实主义的转变。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是何其芳对自己的文学观进行反思与改造的转折点。

    2025年01期 v.44;No.206 69-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4K]
  • 图书馆文化养老服务模式构建

    周九常;蔡怡苗;

    “文化养老服务”是相对于“物质供给式养老”的一种新型养老服务理念,是以各类文献信息资源和文化活动为载体,以健康快乐为目标,以提升老年人文化生活品质、满足其精神需求为指向的养老服务方式。图书馆在文化养老服务中具有社会环境友好、信息技术支持和资源保障优势等有利条件,但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比如社会认知及参与度不足、资源有限与服务需求不匹配、老年人数字素养与数智时代脱节等问题。在设定目标和原则的基础上,构建出由主体、资源、形式、对象、重点和目标(效果)六大要素关联为一体的图书馆文化养老服务模式。最后,对安徽省图书馆的文化养老服务进行案例分析。

    2025年01期 v.44;No.206 74-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9K]
  • 档案工作助推乡村振兴:价值体现、机制构建与路径优化

    陈明红;陈迎;

    档案工作助推乡村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必然性议题,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下的必需性路径,被赋予更为丰富的内涵和更为深远的使命。在新时代、新阶段和新要求下,以应然性视角提出“走得稳”机制构建、“走得远”对应策略和“走得深”路径优化。通过乡村档案工作的发展历程梳理,以及勾画时代、实践、创新三个层面体现多维价值版图,对档案工作与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联系进行精准把握。深入案例分析,详细阐述“1+2+3+N”“村档乡管”“喜德模式”档案系统、数字档案体系建设、“档案+治理”双向驱动等档案工作模式,丰富档案工作实践内涵和为其他地区提供可借鉴的经验,进而构建出信息收集与整合、资源共享与运用、服务支持乡村治理、人才组织保障、多元主体参与和技术创新等全面系统地档案工作机制。最后提出搭建“智慧档案”云平台、实施“档案+文化”战略、推进档案工作与乡村产业融合、加强档案专业人才引进与培养、探索以需求为导向的档案工作创新服务模式等一系列的优化路径。

    2025年01期 v.44;No.206 8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4K]

语言文学

  • 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中的科技伦理观

    范晓航;

    美国著名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歌揭露了美国工业化进程中采用科学技术新发明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田园生态环境恶化、工业资本主义生产模式造成的人性异化、科技工作者疯狂的科学试验存在引爆世界战争危险性等现代性问题。在此基础上,诗人表达了建立科技—自然—社会—世界多向度协调发展的科技伦理道德观。他劝导人们在以科技助力经济发展中按自然规律办事,促成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他倡导科技与人文艺术结合,以真、善、美的道德观净化人们的心灵,抵制工具理性与物质主义价值观对人类精神的腐蚀;他还劝告世人树立开放、包容的多元文化观,戒除霸权主义行为,维护世界和平。弗罗斯特以追求全人类向往的人—自然—社会—世界整体和谐为共同价值旨归的科技伦理思想,为我们深入开展全球性的环境保护运动与应对科技革新中的伦理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2025年01期 v.44;No.206 90-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6K]
  • 南阳方言体标记“著”的句法语义及语法化机制

    周婷婷;黄思贤;

    南阳方言中的体标记“著”具有多功能性,其用法可划分为完整体和未完整体两大类,具体可表现为结果体、完成体、起始体、持续体和进行体等。从完整体向未完整体的发展,揭示了“著”语法化的两条主要路径:一是结果体发展为完成体/完整体,二是结果体发展为进行体/未完整体。其语法化机制主要是由句法机制引起的实词虚化,以及由句法结构为条件、句法意义为机制而引起的虚化。“著”的多功能性及其语法化双路径表现与类型学特征密切相关,跨方言比较展现出类型特点有:没有处所介词的用法,在动态和静态表达上有异,作完整体标记时相当于汉语普通话的“着(zháo)”。

    2025年01期 v.44;No.206 98-105+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6K]
  • 构式“一V一个不吱声”的功用及流行动因

    余晓曼;吕玲娣;

    “一V一个不吱声”作为一种构式,自2023年便常见于网络及日常生活中。该结构具有凝固性强、对语境依赖性强且受事位置灵活的特点,其语义由最初对某一客观事实进行描述,逐渐泛化为对某种结果或某种程度进行主观评价。该构式产生及流行的动因在于强大的方言基础、模因的复制与传播、网络的便捷性、大众跟风效应的影响及礼貌原则的约束。

    2025年01期 v.44;No.206 106-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5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