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研究

  • 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的研究

    吴迪;张哲;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我党在新的历史形势下提出的一个全新课题。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建设,需要我们进一步认清建设学习型政党的内涵和必要性,同时在社会层面推行学习理念,配合相应的制度建设,从而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2012年01期 v.31;No.128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动力与特点

    黄辉;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得到不断地丰富,并指导着中国革命取得新胜利。理论指导着实践,而实践又不断地丰富着理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成功,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更是不断中国化的过程。文章从"民族化"和"大众化"的视角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动力与特点进行了分析。

    2012年01期 v.31;No.128 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 民初德育的民族化与道德重建

    崔跃峰;

    民国建立后,在西方文明的冲击和政治制度转型的大背景下,中国社会亦面临着道德的重建。这种重建既要吸收西方资产阶级道德的精粹,又要正视中国传统道德的合理内核,从而实现德育的民族化。民初德育的民族化经历了提倡资产阶级道德与德育民族化初露端倪,向传统复归及德育的多元化三个时期,中国的德育建设亦在时人的论争与探索中艰难行进。

    2012年01期 v.31;No.128 8-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外交思想演变的原因及现实启示

    孙锋;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外交思想经历了一系列转变,从"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发展到"一大片"的外交政策,最终发展为"三个世界"理论。通过对毛泽东外交思想发展脉络原因的剖析,对于发展和完善中国的外交事业,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012年01期 v.31;No.128 14-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文学研究

  • 佛道与人生——论丰子恺散文的禅味

    张艳丽;

    在20世纪初的中国现代散文界,谈话体蔚然成风,形成了现代语体散文,而此时丰子恺的散文因其内蕴的禅味成为一个独特的存在。探讨丰子恺散文禅味的表现与来源,以此探究作者对佛道与人生的参悟,有助于我们了解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批信仰佛教的文人,研究他们的信仰与人生态度对创作的影响,进而客观评估其创作价值。

    2012年01期 v.31;No.128 19-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 虚构与纪实:20世纪80与90年代的“反右”叙事

    梁艳芳;

    在当代文学史上,关于1957年的"反右"运动,从运动之初,就已经出现大量反思,但真正形成创作潮流是在上世纪的70年代末、80年代初和90年代中后期。由于政治环境与社会语境的不同、认识主体与叙述主体对这一事件及自我体认程度的不同,以及思维方式和语言结构经验方式的不同,两个时期的叙述不但呈现出叙述者个人与历史关系的位移变化,也在不同叙述模式中使"反右"历史呈现为"集体"与"个人"两种不同的经验模式。

    2012年01期 v.31;No.128 2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 觉醒·探求·解放——女性文学视角下美国女性主义的发展历程

    赵静;孙瑜;

    女性主义对西方各个国家的女性文学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而各国的女性文学作品又进一步促进了女性主义思想的发展。文章便是从女性文学作品的角度切入,分析了美国女性主义思想的发展进程,分别列举了三个发展阶段中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诠释了美国女性主义的各阶段特征,并清晰地展现了女性主义思想与女性文学是如何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的。

    2012年01期 v.31;No.128 26-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 储光羲研究综述

    唐欢欢;

    储光羲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盛唐最致力于田园诗创作的诗人。储光羲在清代以前颇受世人赞誉,然而近现代以来,关于储光羲诗歌创作的研究著述较少,受关注度也大为降低。文章对20世纪至21世纪以来的储光羲研究现状,主要是其思想及诗歌创作研究方面进行整理,并对这些研究进行适当评价和反思。

    2012年01期 v.31;No.128 29-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 论《洛丽塔》的第一人称视点及其修辞效果

    韩松晓;

    《洛丽塔》的艺术成就很大程度上来自其第一人称视点的运用,文章以布斯的修辞性小说美学为依据,聚焦于文本的视点和距离控制以及由此形成的反讽修辞效果,最终得出结论:纳博科夫的《洛丽塔》并没有抛弃道德而是将其道德嵌入其修辞策略及修辞效果中。

    2012年01期 v.31;No.128 3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 《艾梵赫》中的犹太观——基于空间批评的视角

    任言言;

    空间是一种多维意义的指涉系统,空间批评主要涉及文学作品中的景观和空间的社会、文化属性、身份属性。司各特在《艾梵赫》中通过景观空间、社会空间和个体空间的描写,表达了对犹太人的怜悯和对犹太人生存的忧虑。

    2012年01期 v.31;No.128 35-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 内外视角下的《爱玛》

    李夏鹂;

    《爱玛》这部作品在简.奥斯汀的写作生涯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甚至可以说居于首要地位。这部小说在今天看来仍具有一种先锋性,开启了现代小说技巧的先河。文章从文本内部与外部两个视角来分析《爱玛》这部作品,力求进一步理解这部作品的现代性,并深究其在今天仍具艺术魅力的原因。

    2012年01期 v.31;No.128 38-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历史学研究

  • 孙中山的民生思想及其启示

    钱容德;

    孙中山先生认为,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民生思想的提出是孙中山长期实践和研究的结果,他认为民生是历史活动的中心问题,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动力。研究孙中山的民生思想,对于缩小我国目前的贫富差距,维护社会稳定,搞好社会建设,仍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012年01期 v.31;No.128 43-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 从《水浒传》看宋代的诉讼制度

    陆仁茂;肖海英;

    《水浒传》是我国古典名著之一,记述了极为丰富的"公案"故事,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宋代的司法制度及社会生活。通过研究其中的一些"公案"故事,尤以武松复仇案为研究视角,充分展示宋代司法制度的实际运作情况,如起诉、受理、庭审、审级、判决和执行的基本程序。认为宋代的诉讼审判制度、相关法律及诉讼程序都是非常周密与详细的。最后指出宋代封建法制的腐败黑暗和司法的残酷专横。

    2012年01期 v.31;No.128 47-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 论宋代四川籍词人的分布

    张俊强;

    宋代是词发展的巅峰时期,宋词作者层出不穷。文章主要分析了宋代四川籍词人分布的特点及其原因。通过研究发现,宋代四川词人分布极不平衡,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政治、经济的因素,又有风俗文化、名人的因素。

    2012年01期 v.31;No.128 5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 “天禧诏书”对宋代台谏制度的影响

    杨阳;

    台谏制度是中国古代颇具特色的监察制度,完备和成熟于北宋,尤以宋真宗朝为关键。天禧元年(1017年),宋真宗颁布了天禧诏书,这不仅标志着台谏制度走上了新的轨道,也使"台谏合一"有了制度上的保障。诏书还对台谏官的建置、事权、待遇诸方面作了明确规定,成为日后台谏官要求扩大事权、维护自身利益的法宝。天禧元年后,台谏官的事权逐渐加重。

    2012年01期 v.31;No.128 54-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 《安禄山题龛》中安禄山身份释疑

    段亚利;

    在众多的石刻题记中,最能引起史学家和游人兴趣的当属唐代石刻《安禄山题龛》。由于此题龛中有安禄山之名,有观点即认为此安禄山为唐叛将安禄山。文章在现有观点的基础上,从范阳安禄山年龄、生平活动范围、政治背景、宗教信仰等方面论证题龛主人安禄山与唐叛将安禄山只是同姓名,且必早于后者。

    2012年01期 v.31;No.128 58-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语言学研究

  • 汉语他称表达中的蔑称表达法初探

    王瑞敏;

    汉语他称表达法多种多样,蔑称表达法是其中的一种。从表达入手,以古代汉语、近代汉语、现代汉语时期的典型著作为语言材料,对汉语他称表达中蔑称表达法进行历时分析,揭示其文化内涵,以期对人们的交际产生一定指导作用。

    2012年01期 v.31;No.128 61-62+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 英语体育新闻的句法

    杨炎雨;牛钢钢;刘琼;

    文章借助对报刊、网络等媒体对英语体育新闻的研究,并通过大量例证分析了英语体育新闻标题和内容的句法特点。

    2012年01期 v.31;No.128 63-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 节日祝福类手机短信的语言特色

    赵文敏;

    手机短信作为一种时尚的交际方式,已广泛用于节日祝福等领域,对人们的传统的交流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文章首先从语言学角度来讨论节日祝福类手机短信的语言特色,比如语音方面押韵、词汇上的修辞格的运用、句法结构上结构句式整齐;然后从社会文化方面浅析其时代的痕迹,俗文化与雅文化的结合、短信蕴含的信心与幽默、精神与娱乐的结合正是当前经济社会的特征在短信中的反应。

    2012年01期 v.31;No.128 65-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 《奥普拉脱口秀》的秘密——基于西方修辞学角度

    林莉;

    美国脱口秀女王奥普拉.温福瑞制作并主持的《奥普拉脱口秀》(The Oprah WinfreyShow)自1986年开播以来蝉联美国脱口秀节目的收视冠军宝座。在中国,访谈节目层出不穷但能像奥普拉脱口秀这样稳坐收视冠军宝座的访谈节目却是凤毛麟角。文章从西方修辞学角度来解读探究奥普拉脱口秀创收视历史之最背后的原因,希望对国内的访谈节目有所启示。

    2012年01期 v.31;No.128 69-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 微博传播中的话语权分配

    王嘉;

    话语权意味着一定的社会影响力,由于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在社会中上的泛化存在,微博的影响力自然是与日俱增。如何在影响力提升的同时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尽可能地发挥自身的作用来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添砖加瓦,是微博的开发者、经营者、监管者必须考虑的问题。文章在阐述了话语权的内涵与外延之后,分析了微博传播中的话语权分配问题,并对微博的发展趋势做了前景分析与合理构想。

    2012年01期 v.31;No.128 7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 含糊语在商务英语中的实例解析

    张静;

    含糊语指的是语义的不确定性和不精确的现象,具有信息隐藏、委婉、幽默、提高灵活度等功能。在商务英语中,为了取得良好的沟通效果,应该选择性使用含糊语。文章将分利和弊这两条主线,设置不同情境,并以各种语法表现形式为分类,对含糊语做一个多类型实例解析。

    2012年01期 v.31;No.128 75-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 合作原则下学习型双语词典配例的“质”与“量”

    李瑞凌;

    格莱斯的"合作原则"中的"质"与"量"原则适用于双语学习型词典的配例标准。学习型双语词典例证的多与少取决于词条和词条义项的活用程度:高频词配例宜多于低频词;同一词条活用程度越高的义项,配例宜越多。语料库的例证保证了现实语言的真实性,应成为双语学习型词典取例的主要源泉,但这并非意味着排斥自造例证。

    2012年01期 v.31;No.128 77-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 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语码转换现象

    赵雨东;

    语码转换是语言使用的普遍现象,随着国内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语码转换现象渗透到各行各业。文章从语码转换的界定与语用动机分析入手,就语码转换的界定进行了探讨,并归纳总结了其语用动机,在此基础上着重分析了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语码转换现象,并就此种现象阐明了自己的看法。

    2012年01期 v.31;No.128 8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法学研究

  • 检察机关职务犯罪初查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曹绍锐;

    刑事初查制度在检察机关查办职务犯罪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实践中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初查手段有限,影响成案率;初查计划不具体详细,不具有针对性;不注意初查的保密问题,影响办案效果;证据固定意识不强,影响案件质量;安全防范意识不强,出现安全隐患。应从以下方面予以完善:加强线索评估,提高线索可查性;制定周密计划,寻找初查突破口;强化规范取证,确保案件成案率;严明初查纪律,强化取证秘密性;注重技术侦查,提高初查科技化。

    2012年01期 v.31;No.128 84-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 高校学生管理法律问题现状调查

    韦留柱;徐晓;

    高校学生管理与大学生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承担着培养大学生素质的重要功能。高校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冲突频繁,已经严重影响了高校各项工作的开展。了解高校学生管理的现状是解决日益频繁的校生冲突的前提。调查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地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大学生参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情况、大学生权益受损后的救济等方面开展,共涉及六省(市)共27所学校268名学生。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高校学生管理情况不容乐观,法治理念仍未深入贯彻,完善的法律制度尚未建立。高校学生管理需要管理者和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共同提高,期望大学生积极参与完整的监督体系以及完善的权利救济途径。

    2012年01期 v.31;No.128 87-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 刑事和解的法律价值

    董伟霞;

    "报应正义"的理念导致刑事司法体制存在着天然的弊端:刑事被害人的利益被忽略,刑事被告人被简单化处理(被监禁),"被害人——加害人"寻求补偿解决的企图被对抗性司法所取代。如何在刑事司法体系内实现既全面保护被害人利益,又能使加害者改过自新、复归社会是当今世界各国刑事政策中面临的一个现实难题。刑事和解是在全面反思传统刑事司法体制诸多弊端的基础上形成并发展的一种全新的范式,不追求简单的"报应正义",而是追求力使社会关系全面恢复的"恢复正义",它不仅对被害人给予更多的关注、抚慰和补偿,同时也关注加害人的教育和改造。

    2012年01期 v.31;No.128 9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 论我国行政诉讼调解制度的构建

    陈娟;

    行政诉讼调解是近年来行政诉讼法学界热议的问题之一,正在酝酿中的行政诉讼法修改草案也有相关规定。学界就行政诉讼调解的适用范围、基本原则、启动者等基本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讨论,而行政诉讼调解中法官作用的发挥以及瑕疵救济问题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文章对这两个难点问题予以探讨。

    2012年01期 v.31;No.128 95-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 日本民间型ADR制度的完善

    王闽南;

    文章指出,日本是较早构筑起并拥有较为成熟的ADR体系的国家,其通过制定《民事调停法》和《公害纠纷处理法》等法律构建起了成熟的司法型ADR和行政型ADR,但民间型ADR的法律规范一直有所欠缺。文章简单论述了发展完善民间型ADR制度的必要性并对出台不久的作为民间型ADR最主要的法律制度—《ADR法》进行简单评述,同时提出其今后所要面临的课题。

    2012年01期 v.31;No.128 99-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 风险社会刑法法益的现代考察

    王晓辉;

    伴随着风险刑法的渐趋兴起,刑法法益理论与社会危害性理论正演绎着深刻的缠结与嬗变,法益论的领域扩张与内涵扩展为法益理念的彻底贯彻和法益概念的物质化奠定了实在基础,风险社会刑法应当遵守谦抑的法益保护早期化原则。

    2012年01期 v.31;No.128 102-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 从“彭宇案”看江苏公民的法律意识

    黄松伟;

    "彭宇案"给我们这样的讯息:江苏范围内,公民的权利意识感异常强烈,能够参与到法律事件中,用道德和法律的双重标准来评判事件,维护法的公正与正义;法官应当树立起真正的法律信仰,不仅相信法律还要信赖法律所维持的秩序,以追求程序正义为手段达到实质正义,妥善处理案件,确保定纷止争。

    2012年01期 v.31;No.128 106-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 美国联邦政府机关之间的立法博弈及其启示

    袁冬冬;

    "三权分立"是美国宪法的重要原则之一。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之间并无绝对的分野和界限。国会是美国的立法机关,但总统和联邦最高法院依照法律规定或在实际上也享有一定程度的立法权。立法权的这种分配模式,为联邦政府机关之间进行立法博弈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文章重点研究了三权在美国宪政模式下的立法博弈途径及其对美国立法的影响。

    2012年01期 v.31;No.128 109-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外语研究

  • 功能主义目的论在翻译实践中的价值取向研究

    黄勇昌;

    价值取向包括物质价值取向和精神价值取向,翻译实践既属于创造精神价值取向的活动,也属于创造物质价值取向的活动,所以翻译既是信息的传递,也是价值的传递。实现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为导向的价值取向要求翻译行动参与者相互作用和影响,这一价值取向在于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把翻译置于一个文化语境中并要求译者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译入语的创作过程之中,使译者成为双语文化甚至多语文化的专家和构建翻译参与各方之间和谐关系的"协调者",使之更加灵活地决定在特定情况下选择最合适的翻译方法,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跨文化交流的预期目的和应有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之统一。

    2012年01期 v.31;No.128 114-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 浅议《围城》中称谓语的翻译策略

    翟明璐;

    作为文化的载体之一,不同的民族在对称谓语的使用及表达上都有其各自的系统和规则。因此,称谓语的翻译不仅是语码的转换,也是一种文化间的交流。文章首先简单介绍了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然后通过对《围城》人物对话中称谓语的英译进行分析,阐述了中英文化差异对称谓语翻译策略选择的影响,深入探讨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在《围城》英译本称谓语翻译中的应用并进一步指出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特点及适用范围。

    2012年01期 v.31;No.128 118-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 语用能力对翻译的启示

    李锐;刘燕婷;

    文章从语用能力的社交语言能力四要素出发,分别探讨语言变体、语域、地道性以及文化负载词的敏感性对于提高译本的方法论指导,旨在说明译者语用能力对于翻译活动具有极强的指导性。

    2012年01期 v.31;No.128 122-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 英美法律语言研究述评

    冯占省;

    英美法律语言研究渊源于古希腊、古罗马及欧洲大陆文化,经过中世纪经院式发展,至近代随着法学研究的发达,虽然还没有发展为一门学科,但是学术成就硕果累累。20世纪后,英美法律语言研究随着司法实践的发展,发展为一门系统的学科。对这一发展过程,我国学界对其了解不甚系统。只有对这一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并分析其发展规律,才能解决我国学界在该问题认识上的分歧。

    2012年01期 v.31;No.128 125-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 从等效角度看《红楼梦》中习语的翻译——杨译版、霍译版《红楼梦》习语翻译之比较

    孙雁冰;

    《红楼梦》包含大量的习语,习语承载着一门语言独有的文化信息,所以这些习语为原著增色不少。文章通过对霍译版《红楼梦》与杨译版《红楼梦》中习语的英译进行比较,探讨习语的翻译要点;进而指出,译者只要达到等效翻译的效果,不管采取何种翻译方法都是可以的。

    2012年01期 v.31;No.128 129-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教育教学研究

  • 英语磨蚀过程中写作能力的修复策略

    田建国;李芳;

    第二语言磨蚀作为语言学习过程中一个不可避免的现象,成为语言教学界的热门话题。英语作为中国最受欢迎的第二语言在汉语环境下磨蚀情况尤为严重。基于"保留范式理论",本研究将写作策略引入写作能力修复的课堂。所选策略均基于实验前的需求调查结果。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分析数据,检验实验的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写作策略是一种刺激学习者恢复已忘知识的有效手段。学习者经过培训可以在自学中使用这些写作策略,但策略的选择因各人写作习惯而不同。试验后得出,接收策略培训的学习者能更有效率、有策略性地写作。文章对研究的教学和自学意义以及对将来相关研究的建议也作了介绍和讨论。

    2012年01期 v.31;No.128 132-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 浅论语域理论与英语教学

    贾聚年;

    语域是指语言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变化,是语言在不同使用场合的变体。根据使用场合的不同,英语可分为正式语体和非正式语体。在外语教学中应重视语域问题,对语言进行语域分析,有助于提高英语教学水平。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正确使用语言的能力,即培养学生不仅使用正确的英语,还要使用恰当的英语。文章从词汇、语法、翻译和写作等方面探讨了语域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2012年01期 v.31;No.128 137-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 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路与创新对策

    刘好强;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是旅游专业教学的重要环节,可以满足旅游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适应旅游管理的专业特点和旅游专业人才的职业发展。文章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实践教学的思路和创新对策,希望能够更好地满足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要求,为旅游业发展培养优秀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

    2012年01期 v.31;No.128 141-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 多媒体与网络环境下的政治词汇教学策略

    闫晶;

    词汇可以说是语言中变化最快的一部分,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飞速发展必然会带来反映其发展变化的词汇的相应变化。政治词汇以其概括性、时代性和通俗性等特点激发了众多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和网络环境为大学英语政治词汇教学提供了更加优越和便利的条件。文章论述了多媒体和网络环境下政治词汇教学的优势,并探析了新时期政治词汇教学的几种策略。

    2012年01期 v.31;No.128 145-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 生态教育融入大学教学的探讨

    朱宁;

    文章简述了生态问题的现状,对生态教育的概念进行了介绍;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将生态教育和大学教学相结合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法和措施,从而力求通过生态教育真正让大学生树立起生态意识,全面提升自身素质。

    2012年01期 v.31;No.128 149-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 “一主三学”教学模式在SQLSERVER课程项目驱动教学法中的应用

    张波;王锐;

    从开放式教学的特点出发,在"一主三学"教学模式下进行项目驱动教学设计和应用研究,通过宏观的教学设计和微观面授辅导设计,探讨了项目驱动教学法的实施过程和教学效果,即调动学生动手练习的积极性和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012年01期 v.31;No.128 152-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 比赛式教学法在高校篮球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

    张水顺;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日趋深入和素质教育的贯彻实施,高校篮球教育事业取得了很大改观,但是也存在着显而易见的问题,高校篮球教学的教学方法改革势在必行,文章就比赛式教学法进行了相关研究,认为比赛式教学法具有很好的实践意义。

    2012年01期 v.31;No.128 155-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K]
  • 相同语境中的汉英称赞应答对比

    高娟;

    文章对由大学生提供的相同语境中555对汉英称赞应答语从形式特征和方式特征两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表明:两种语言中的称赞应答都以简单应答为主;两种称赞应答绝大多数都采用接受式,其中汉语称赞应答主要采用修正接受式,而英语称赞应答主要采用欣然接受式;大部分受试者在用汉、英两种语言应答称赞时体现出较强的语用差异意识。最后,文章指出了研究结果对英语教学的启示,并为研究提出了建议。

    2012年01期 v.31;No.128 159-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 芬兰大学“脱境”瑞典语学习的困境及其启示——以赫尔辛基大学为例

    李书影;

    瑞典语是芬兰各大学的一门学分必修课程,教学目标是为了满足高达91.5%的芬兰语学生未来工作或教育的需要。然而,瑞典语的学习却基本脱离了学生的日常生活和专业课学习的语境,这种"脱境"的语言学习不仅遭到学生的质疑和责难,而且瑞典语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学生个人的学习目标也出现了严重的冲突。研究芬兰大学生"脱境"瑞典语学习的困境与特点,会为现阶段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些许有价值的启示。

    2012年01期 v.31;No.128 163-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 英语教育专业语音教学过程中的情感因素

    黄晓苑;

    情感是影响语言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文章以调查影响高校英语教育专业语音教学的情感因素为出发点,探讨影响语音学习的情感因素和情感教学的关系,并尝试运用情感教学思想指导具体的语音教学实践。

    2012年01期 v.31;No.128 166-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

    庄萍萍;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及综合国力的增强,酒店管理作为我国餐饮行业的核心,不仅关系到我国餐饮行业的发展,同时还关系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而高职院校作为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基地,其实践教学模式不仅关系学生的实际管理能力,同时还关系高职院校今后的发展,因而在高职院校的整体管理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文章针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创新进行分析和探讨。

    2012年01期 v.31;No.128 169-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社会学研究

  • 医生心理资本结构及与工作倦怠的关系

    葛操;李琳;郭卉;雷莉莎;

    心理资本是一种积极的心理资源并具有可开发性,目前为止对于心理资本研究的群体对象主要是企业员工,对于医生群体心理资本的研究还不是很丰富。医生由于其职业的特殊性存在较高的职业倦怠,文章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对医生心理资本做出评估,并对其心理资本的结构以及如何提高心理资本、减缓其职业倦怠的程度进行深入探讨。

    2012年01期 v.31;No.128 172-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 传统孝文化的当代重构

    熊磊;王长坤;

    孝文化的重建已成为当代构建"和谐社会"和"精神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对传统孝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是对传统文化应采取的正确态度,也是我们对待和谐观念科学的、理性的态度。传统孝文化是我国传统家庭伦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规范了家庭和社会的伦理道德及其行为规范,对中华民族的风俗习惯、思想意识影响深远。在当今社会,孝道观念淡薄甚至缺失造成了一定的社会问题,传统孝道基础之上"新孝道"的提出,有利于提高社会整体道德素质,促进家庭和睦,社会稳定。

    2012年01期 v.31;No.128 176-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 我国社会发展代价的哲学思考

    谢平振;张爱丽;

    发展与代价密不可分,二者具有内在的辩证必然性,没有代价就没有发展。发展是对代价的不断批判、继承与逾越,代价总是发展得以顺利进行的内在源泉与动力。当代中国的发展付出了诸如环境污染加剧、腐败现象等代价,其产生既是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所致,又与主体认识的历史局限和主观失误有关。因此,必须树立科学的代价观,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寻求扬弃代价的现实途径。

    2012年01期 v.31;No.128 179-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 论“低碳经济”的哲学底蕴

    戚良钊;

    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碳"为导向,要求节约能源资源,减少碳排放,确保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身和谐发展的一种发展方式。现阶段,"低碳"不仅仅是全人类的共识,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文章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对"低碳经济"的哲学底蕴进行了简要剖析,指出"低碳经济"的提出体现了"人的自然化"与"自然的人化"的统一,体现了发展主体性与客体性的统一,体现了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体现了历史性与逻辑性的统一。

    2012年01期 v.31;No.128 182-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 新时期女性网恋现象探析

    高翠丽;

    网恋是现代社会生活的产物,也是现代网络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文章从女性网恋现象的分类入手,对网恋行为中的男女两性差异进行探讨,并就网恋对人们产生的影响作出评价,试图揭开女性网恋现象的神秘面纱,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网络情感观。

    2012年01期 v.31;No.128 185-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文化艺术

  • 武术文化在新媒介环境中的传播

    牛进平;

    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武术文化的传播必须在新媒介环境下不断创新。中国武术作为独特的文化现象和体育实践形式,广泛参与世界范围内的跨文化传播,为我国武术文化跨越式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以网络、影视、报刊等媒介为传播手段的武术文化活动日益频繁,说明新媒介环境下的中国武术文化传播对武术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012年01期 v.31;No.128 188-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 论佛教美术的“庄严之美”

    侯艳;

    佛教美术在中国美术发展史上的地位十分重要。佛教艺术具有不同于其他艺术的审美特质,就显教而言,佛像应具备庄严之美,庄严指对内心的修饰与净化。对佛像庄严之美的观想是佛教审美的一个重要因素。

    2012年01期 v.31;No.128 191-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 从“爱情”主题看豫剧的百年变革

    李静;

    古老的豫剧在过去百年中经历过多次改革与发展,每一次改革都紧跟时代步伐。经过不断的改进,豫剧的主题刻画也由最初的粗线条逐渐演变为现在的细腻深刻,豫剧的表演、音乐、舞美也在经历同样的变迁。比较不同时期的豫剧剧目代表作,可以发现豫剧"爱情"主题的深化发展和豫剧艺术形式的与时俱进,是豫剧发展的一个侧面。

    2012年01期 v.31;No.128 195-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 论贡布里希的艺术形式观

    宋长江;

    贡布里希对艺术形式做出了条分缕析的阐释。认为艺术最初的形式源于功能替代物,随后人们运用投射的理论从自然界中发现形式。艺术形式发展的模式为图式与矫正,其遵循着所知到所见的规律,以功能与观念为动力向着永无定型的方向发展。贡布里希开放的艺术形式观冲破了历史决定论关于艺术终结的断言,其贡献巨大。

    2012年01期 v.31;No.128 199-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 音乐作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矫正功能

    武绍宏;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祖国的前途和命运。由于当今社会的发展给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物质、名利的追求使很多大学生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而音乐作品的教育功能可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全的价值观、健康的人生观及完善的世界观,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文章从当前大学生主要存在的心理问题出发,结合音乐作品的教育功能,深入分析音乐作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矫正功能,希望为广大的高校心理学教师提供一些参考。

    2012年01期 v.31;No.128 202-2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 释放我们的视觉:谈抽象美术作品的欣赏

    孙杰;王伟林;

    文章主要介绍了视觉艺术与美术作品之间的联系,以及如何区分具象美术作品和抽象美术作品,进而讲到了抽象美术作品的审美及值及其审美基础与特点,并介绍了如何提高欣赏抽象美术作品的方法。

    2012年01期 v.31;No.128 206-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