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个务必”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内在意涵与现实意义

    郭国祥;刘旦;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个务必”的重要论述是围绕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一时代课题形成的重要创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成具有深刻的内在逻辑: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滋养、西柏坡精神的赓续创新。“三个务必”作为一个逻辑严密、系统完整、相互关联的统一整体,充分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责任担当、优良作风、政治品格,为新时代实现伟大梦想提供根本动力,为新时代建设伟大工程提供作风保障,为新时代推进伟大事业提供行动指南,为新时代进行伟大斗争提供精神力量。

    2024年01期 v.43;No.200 5-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7K]

专家特稿

  • 中国情报学理论研究四十年回顾(1980—2019)(五)

    王知津;

    本章回顾了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点是1980-2019年四十年来我国情报学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内容主要包括情报学理论研究的环境与条件、情报学学术会议、情报学专业教育、情报学教材建设、情报学专著出版以及情报学论文发表等方面,旨在回顾历史、认识现状、展望未来,提升我国情报学理论研究水平,并推向新的阶段。

    2024年01期 v.43;No.200 16-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3K]
  • 人道援助:北京民间筹赈日灾义演

    郭常英;屈霁光;

    1923年9月1日日本发生关东大地震,强烈地震及引发的次生灾害造成日本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中国援日行动开始后,知名艺人梅兰芳很快倡导全国同人义演筹赈。梅兰芳的号召得到北京各界民众的积极响应,梨园艺人、学界及票友等民间人士纷纷发起义演筹款行动,将募捐款项转交日本灾民、在日留学生和华侨。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在日本遭受严重灾害时,中国人民搁置仇恨、施以援手,日本人民应记住这份恩情。中日和平交往,符合两国的共同利益,也是两国人民的努力方向。

    2024年01期 v.43;No.200 26-3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6K]
  • 论数字学术环境下科学信息的演变

    丁敬达;李长志;

    探究数字学术环境下科学信息的演变,有利于促进科学信息的服务和利用。文章结合规范研究和案例分析,揭示数字学术环境下科学信息从单一文献信息向文献和非文献信息并重、从静态的平面信息向动态的多媒体信息转变、从记录研究结果转向呈现研究过程,并不断朝着动态性和交互性、开放化和数据化、语义化和知识化的方向发展。

    2024年01期 v.43;No.200 32-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9K]
  • 羽卫黄昏:崇祯朝与南明时期勇卫营研究

    吴志远;蔡杰;

    勇卫营设置于明末崇祯年间,由四卫营、勇士营改编而成,是崇祯帝即位后京营改革的关键一环。勇卫营虽称天子禁卫,却常年四方作战,或北御清兵,或南征流寇,战果颇著,是明廷倚重的重要军事力量。崇祯十五年(1642年),督理勇卫营太监刘元斌因“杀良冒功”被崇祯帝诛杀,成为勇卫营重要的转折点。“杀良冒功”并非刘被杀的真正原因,是否存在杀良冒功之事亦存疑,这恰是崇祯朝政治气氛的独有特色。甲申之变后,南明各政权亦设勇卫营,但其战斗力不可与崇祯朝勇卫营相论,且常成为各方夺权斗争的主角,其命运与各政权兴衰息息相关,并最终与南明政权一起灭亡。勇卫营的历史是晚明军事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证了晚明政局的发展变迁,也是晚明朝廷政治公信力崩溃的真实体现。

    2024年01期 v.43;No.200 38-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4K]

历史文化

  • “天机情报”及其保护初探

    周九常;侯祥雨;张宗兆;

    “天机”意为天大的机密。从归类上讲,“天机情报”属于竞争情报的范畴,是竞争情报的一个类型。“天机情报”在含义上与“重大情报”“关键情报”“绝密情报”“战略情报”等概念接近,涉及政治、经济、科技、军事、外交、国家安全等重要领域。鉴于天机情报来源的内生性、关涉的重大性、极端的机密性和高度的敏感性,必须对其进行严格保密,否则会带来严重后果。“天机不可泄露”,表达的是一种具有训诫性质的情报保护问题。最后,构建出天机情报发生—保护模型。

    2024年01期 v.43;No.200 47-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3K]
  • 陕甘宁边区烈士褒扬工作的历史考察

    薛泽伟;方海兴;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通过制定烈士褒扬政策、建立褒扬机构和举办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等方式,维护烈士权益、保障烈属生活,并通过宣扬烈士的光荣事迹和英烈精神,教育革命群众和革命队伍。这些工作不仅凝聚了人心,动员了社会力量,也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情感和革命意识,弘扬了民族道义,不仅是党和政府人道主义精神的体现,更是民族道义的彰显,在革命战争时期具有重要意义。

    2024年01期 v.43;No.200 54-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3K]
  •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增强政治领导力的路径及其当代启示

    全燕黎;梅炳兰;

    政治领导力是衡量政党领导力的重要尺度,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内容。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增强政治领导力是应对恶劣自然环境和残酷社会环境的迫切要求,是独立自主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强自身建设的内在要求。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增强政治领导力的辉煌时期,通过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强化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夯实党的群众基础等一系列措施,有效增强了党的政治领导力,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基础。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增强政治领导力的路径为新时代党的政治领导力建设提供了重要启示。

    2024年01期 v.43;No.200 62-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4K]

文学语言

  • 思想转进与词风嬗变——湖湘“二刘”交游唱和考论

    许菊芳;

    刘永济与刘异皆为20世纪旧体文学史上备受瞩目的湖湘文人。1928—1943年间,“二刘”交游密切、唱和频繁,刘异也因此成为湖湘师友群体的代表人物。“二刘”三次主要的诗词唱和及其留存的50余篇唱和作品,表现出内容上以书写国事与民族感愤为主,形式上多采用题序与自注等的重要特质。这些作品,不仅折射出抗战时期一代文人的心灵,而且有效促进了刘永济对“梦窗”与“苏辛”词风特质的融会,为深入探究刘永济文学思想及其词风嬗变提供了重要参证。

    2024年01期 v.43;No.200 70-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4K]
  • “狼跋其胡,载疐其尾”新解

    路沥云;

    “狼跋其胡,载疐其尾”见于《豳风·狼跋》篇,历代学者谨守古训,视“狼跋”为主谓结构成分。通过梳理“狼跋”词义发展的源流脉络,可知“狼跋”即“狼狈”,实为联绵词,“狼跋其胡,载疐其尾”是舞者来回甩摆衣袖和尾饰的舞蹈动作。由“赤舄”发掘《狼跋》的背景信息,可推断《狼跋》是一首赞美参加祭礼贵族的诗篇。

    2024年01期 v.43;No.200 78-82+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4K]
  • 近代文书俗字札考

    倪荣强;

    近代档案与契约文书中疑难俗字众多,多为历代字书所不载。文章在整理《龙泉司法档案选编》《浙江畲族文书集成·文成卷》《清水江文书·黎平文书》等资料的过程中撷取了“挑”■“妋”■等俗字,运用稽考古训、构件类推、类比例句、考求异文、体察语境等方法进行考证,并指出文字演变过程中造成的同形现象,厘清了字际关系和成因。

    2024年01期 v.43;No.200 83-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5K]
  • 论《蝴蝶君》中的非自然叙事策略

    李云博;葛丽萍;

    《蝴蝶君》是美籍华裔剧作家黄哲伦的代表作,剧中不可能的事件、渗透型叙述者、倒退的时间线及流动的戏剧空间等非自然叙事策略直指作品自身的“虚构性”和角色的“操演性”。文章基于非自然叙事理论,分别从故事事件、叙述者、时间和戏剧空间四个参数来深刻剖析这部作品的非自然性,从而指出黄哲伦通过运用该叙事策略构建了一个不可能的世界,交错层叠的叙事安排凸显并强调人物的建构性及流动性,进一步挑战了人们对身份和时空的固有认知,彰显了作家超越本质主义的多元身份诉求。

    2024年01期 v.43;No.200 88-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7K]
  • 路径事件框架视阈下的注意力视窗开启——基于语料库的“来”和“come”汉英对比研究

    赵欣欣;

    路径事件框架表征物体运动路径整体,其间涉及注意力视窗开启模式的不同。运用语料库,统计“来”和“come”作为位移动词的路径类别和视窗开启模式并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其一,“来”和“come”表征路径类别时分为开放式路径、封闭式路径和虚构式路径三种,其中均以开放式路径为主,其次是封闭式路径,虚构式路径最少。其二,“来”和“come”中注意力视窗开启模式均以开启末端窗为主,说明汉英两种语言均侧重凸显位移终点。其三,“来”和“come”作为位移动词,在表征路径事件和视窗开启模式时均蕴含隐喻、转喻和隐转喻的认知动因。运用语料库方法对比研究汉英位移动词,是对内省法的补充和发展,有利于揭示汉英位移动词在表征路径类别和视窗开启模式的共性和差异,印证路径事件中路径类别和注意力视窗理论的跨语言普遍性。

    2024年01期 v.43;No.200 94-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8K]
  • 河南固始方言量词“掐”

    张信楠;王琴;

    在固始方言中,“掐”的动词和量词两种用法并存,作量词时,“掐”表示一只或两只手抓取的量,也可表示两根筷子夹取事物的量。量词“掐”能够与数词、名词、指示代词搭配,也可以重叠,在句中作主、宾、定、状语。从历时语料来看,量词“掐”是由动词“掐”演变而来的,宋代量词用法出现,元代凸显搭配对象的空间形状,清代表示手所抓取事物的量。“掐”本义是用手指刺入或截断,量词用法的产生是隐喻机制与转喻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2024年01期 v.43;No.200 100-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8K]
  • 晋语高平话句末语气助词“可”

    张甜琪;

    普通话中的“可”是连词和副词,而晋语高平话中的“可”还可以作句末语气词,音■,只能用在陈述句句尾,其核心语义是加强确认语气,即表示对事实的确信和语气的加强。文章对“可”的表现形式、核心语义、语用功能及演变过程进行了详细地描写,并运用地理语言学的方法考察了“可”在晋语区其他方言点和部分中原官话的地理分布及差异,提出了其蕴涵的共性。

    2024年01期 v.43;No.200 106-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8K]
  • 下载本期数据